您的位置:首页 >要闻 >

人生根本没有意义:他们大概率不会对自己的子女这样说

图像

针对一些专家、名人“人生根本没有意义”的言论,数字时代心理理论家、心理咨询专家、“人生意义新论”理论提出及建构者刘志鸥,在南京香巴拉心理中心坦诚回答了记者提问。

记者问:“时下,一众在‘人生有意义’甚至有‘重大意义’语境下成长起来的成功人士、公众人物通过各种方式告诉大众:‘人生没有意义’。您认为,他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?他们会对自己子女这样说吗?”

数字时代心理理论家刘志鸥:“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切中要害的观察。当那些在世俗意义上取得巨大成功、似乎正是‘人生有意义’活生生例证的人,转而告诉大众‘人生没有意义’时,这其中的目的和内在矛盾确实值得深究。”以下,根据对心理学家刘志鸥(学术笔名欧文丝巾衲)访谈记录整理。

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他们的目的,以及他们是否会对自己的子女这样说。

他们的目的可能是什么?

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,背后并非单一的动机,而可能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:

1. 真诚的感悟与祛魅。

经历了“意义的幻灭”:他们攀登上了世俗意义的顶峰(财富、名声、地位),却发现山顶并没有预想中的终极幸福和意义。这种“得到后的虚无”可能比从未得到更深刻。他们的宣告,可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、 disillusioned(幻灭后)的领悟。

试图“祛魅”:他们想打破大众对“成功”的盲目崇拜,告诉大家:“你们所追求的那个目标,我达到了,但它并不能填充生命本身的虚无。” 这是一种去除“成功”光环的尝试。

2. 一种精英式的“慰藉”与姿态。

哲学层面的“俯视”:宣扬“人生无意义”在某些语境下,是一种经历过深刻思考、看透真相的智力优越感。它成了一种新的身份标识,仿佛在说:“我已超脱了对意义的低级追寻。”

为大众“解压”:他们可能认为,大众为生计奔波、为意义焦虑太过辛苦,于是想用这种“终极解药”来安抚大家:“既然都没意义,何必那么累?” 但这其中可能隐含了一种不自知的居高临下。

3. 维护现有结构的“安全阀”。

这是最值得玩味的一点:当一个成功人士说“人生没有意义”时,他并没有失去任何已经拥有的东西。他的财富、地位和生活品质依然存在。这句话反而可能起到 “稳定作用” 。它潜在地告诉那些尚未成功或处于困境中的人:“不要那么执着于改变命运、挑战现状,因为到头来都是虚无的。” 这在一定程度上,消解了人们因“意义不平等”而产生的愤怒和动力,反而有利于维持现有的、让他们成功的结构。

4. 个人品牌与流量的打造。

在当今时代,这种反主流、反直觉的言论极具冲击力和传播性。它能够迅速树立起一个“思想深刻”、“敢于揭露真相”的公众形象,从而吸引关注、积累影响力。

他们会对自己子女这样说吗?

刘志鸥回答:“大概率不会,或者即使说了,也会伴随着完全不同的‘后缀’。”

这就是问题的核心,也揭示了其言论中的潜在矛盾:

1. 言论与行动的割裂:他们可能会对公众说:“人生没有意义,放轻松。” 但会对自己的子女说:“你要努力学、拥有追求、做个有价值的人。”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投入本身,就是对其公开言论的否定。他们会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、最丰富的体验,鼓励他们发展才华、建立事业——这一切都预设了“这样的人生是值得过的,是有方向和价值的”。

2. 从“意义”到“游戏规则”的转换:他们不会教导子女“因为无意义所以就躺平”。相反,他们会教导子女如何在这个“本质上没有预设意义”的世界里,玩好这场游戏,如何制定规则、如何赢得漂亮、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乐趣和成就感。他们传授的是 “赋能”——即如何获得为自己和他人赋予意义的能力和资源。

3. 内核的完全不同:对大众说的“人生无意义”,可能导向 “所以你不必太执着” 的消极。而对子女说的“人生无意义”,其后缀会是 “所以你要更强大、更自由、更有创造力地去为自己立法,去构建你的意义,而我们会给你构建意义的工具和资本。”

刘志鸥提醒:一些成功人士宣扬“人生没有意义”,可以看作是一种复杂的混合体:它既有真诚的哲学感悟,也可能带有精英的优越感和对大众的慰藉,甚至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持现状的效果。

而他们对待自己子女的方式,则无情地暴露了其言论的局限性:他们否定的是那种需要外部认证的、单一的、宏大的意义,但他们比任何人都相信,在解构之后,必须拥有强大的能力和资源去进行“意义的重建”。

因此,当大众听到这样的言论时,不必立刻感到绝望或将其奉为真理。更可取的态度是:理解其背后的语境和复杂性,然后继续专注于构建自己脚踏实地、有温度、有行动的人生。 毕竟,人生的意义或许不在于发现一个终极答案,而在于我们如何真实地生活、感受和联结。

刘志鸥最后强调,听其言观其行是重点,而且,在任何时候,观其行又是重中之重。
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

特别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