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原创 >

美林怎么样(高烧吃美林管用吗)

前几天,凡妈写了发了一篇关于“吃人偏方”的文章,没想到在留言区惊奇得发现,民间退烧偏方如此清奇:

当然啦,这些退烧偏方都不!可!信!还有部分诊所仍在用的“灌肠退烧”,也不推荐!

因为灌肠看似无创伤无痛苦,但事实上,在药物剂量把控不好的情况下,会严重损伤宝宝的肝肾,操作不当,还可能造成肠穿孔!

这让我想起了那个因发烧“灌肠”导致肾衰竭的半岁婴儿,每次透析10多个小时来维持生命,宝宝本可以不用经历这一切的。

不光是灌肠退烧,捂汗、退热贴、酒精擦浴也统统不靠谱,可怕的是,还有很多人在用。

所以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宝宝发烧的那些事。

下面这15个问题我们一个也错不起!

1、宝宝体温多少算发烧?

每个宝宝的基础体温不同,但从医学角度讲,当体表温度(腋温、额温等)超过37.5℃时,可以认定为发烧。

2、耳温枪和水银温度计哪个准确?

只要使用方法正确,两者一样准确。当使用耳温枪时,记得先把探头塞进耳道后再按开关,如果提前按,可能导致测量不准确。

3、什么情况下,宝宝需要吃退烧药?

一般来说,当宝宝体温超过38.5℃,就可以考虑喂退烧药了。

但体温不是唯一喂药标准,还要结合宝宝精神状态。若吃喝拉撒睡一切正常,精神状态良好,可继续观察;如果精神状态不好,体温没有到或超过38.5℃,也需要喂药。

特别提醒:

家长有热性惊厥史,或宝宝曾有过热性惊厥,或宝宝精神状态非常不好,建议在38℃时,就给宝宝喂退烧药。

4、宝宝发烧家里没有退烧药,可以用感冒药代替吗?

不可以。常用退烧药有以“布洛芬”为主要成分的美林,和以“对乙酰氨基酚”为主要成分的泰诺林。

如果家中小药箱没有这两种,需要及时补齐。

5、这两种退烧药怎么选择?

泰诺林(对乙酰氨基酚)作用较为温和,副作用小,常作为婴幼儿首选退烧药;

对6个月以上的宝宝,若服用泰诺林退烧效果不明显,可考虑选择美林(布洛芬)。

同时,美林和泰诺林,分别有滴剂、混悬液2种浓度不同的剂型。不同剂型,服用剂量相差甚远,家长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给娃用药。

6、两种药能交替使用吗?

若宝宝服用同一种药物可以控制住体温,就无需交替用药。

若服用一种退烧药后,体温没有明显下降,反而继续上升,但此时又没达到服用下一次退烧药的时间,这时可以考虑换另一种退烧药。

7、退烧药一天最多用几次?

药品说明书对于使用次数的说明如下:

泰诺林(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):若持续疼痛或发烧,可间隔4-6小时重复用药1次,24小时内不超过4次。

美林(布洛芬混悬液):若持续疼痛或发烧,可间隔4-6小时重复用药1次,24小时内不超过4次。

*建议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。

8、刚吃的退烧药吐了,需要补服吗?

通常不建议补服药物。

因为很难估计药物真正被宝宝吐出来多少,又真正被吸收了多少。

9、发烧时除了吃药,还能做什么?

还可以提高室温后适当减少宝宝衣物,或让宝宝多补充液体,通过多发汗、排便、排尿来增加散热,降低体温。

若宝宝不愿意大量喝水,可少量多次给宝宝喝水,或多喝母乳、粥、汤等液体,增加水分摄入。

10、捂汗退热可以吗?

不可以。

因为捂汗会导致热量积于体内,不利于散热。捂汗后大量出汗,也更容易引起脱水的危险。

11、退热贴有用吗?

没用。

退热贴、冰袋、凉毛巾等方式只能让接触到的小面积皮肤看似凉了,并不能做到真正退烧。

12、酒精擦浴可以吗?

不可以。宝宝发烧时,皮肤更容易吸收酒精,大面积的酒精擦浴很可能引起孩子酒精中毒。

13、什么情况一定要就医?

对于没经验的新手妈妈,发现宝宝发烧,建议及时就医;

对于有经验的妈妈,若宝宝不满3个月,体温超过38℃,应立即就医;若宝宝已满3个月,体温超过40℃或出现以下情况:

拒绝喝水;喝水较多仍不舒服;排尿少且口干舌燥、哭时眼泪少;头痛、耳朵痛、颈痛或说不出的不舒服;持续哭闹;表情冷漠;持续腹泻、呕吐;发烧持续超过72h,建议尽快就医检查。

14、宝宝睡着了发烧,要叫醒喂药吗?

看宝宝状态。如果睡得安稳,可以先观察15分钟,再次测温。

若体温比上次测量明显升高,可考虑叫醒用药;若体温没明显变化,或比上次更低了,那就不用叫醒用药。

如果宝宝因为疾病导致高热难受、疼痛不适、睡不踏实,此时借助药物可以帮宝宝缓解不适,睡个好觉,就需要叫醒用药。

15、为什么吃了药,还会反复发烧好几天?

这种情况,一般有两个原因。

一,可能是没有找到发热的根本原因,比如是病毒感染or细菌感染。

二,服用退烧药后,水分摄入不够。因为退烧需要靠排尿、皮肤蒸发水分来散热。

只有同时注意这两点,才能暂时帮助宝宝恢复到我们认为的正常体温。

怎么样?这些问题你都答对了吗?如果还有疑问,欢迎留言提问哦~

最后,记得转发 收藏,希望大宝宝们和小宝宝们都身体健康,即使再遇到发烧,知识在手心不慌。

参考资料:

《崔玉涛育儿百科》

相关推荐

猜你喜欢

特别关注